一、从西安开车到广州都要进过哪些城市
看你走什么线路了,上次我们去,经过了商洛、南阳、襄阳、荆州、岳阳、长沙、湘潭、衡阳、郴州、韶关、清远、广州,就这样的,最好带个导航,或者提前查好地图,在路上要注意看路标,不然很容易走错的
二、西藏小吃蒸牛舌有什么特点?
蒸牛舌是西藏著名的风味小吃。藏族的饮食,牧区、农区有所不同。牧区的饮食除了糌粑、面粉等主食以外,可以简单的分为“红食”与“白食”两类。“红”是指肉,“白”是指奶。夏天以“白食”为主,冬天以“红食”为主。牧区的著名小吃有手抓羊肉、烤羊肠、风干肉。而多见于拉萨等地的蒸牛舌,藏语音杰郎最,则又是藏族饮食中的一大风味小吃。蒸牛舌以牛舌肉为主料,经煮蒸而成。特点是入口软嫩,味道鲜美而带椒香。牛舌外有一层老皮。去掉老皮,可以酱、烧、卤。某些市场卖的舌头立即可食,但生的、烟熏的或粗盐腌的舌头常买到,煮后不论热用冷食、加不加调味料都不错。盐腌舌头通常是挤过汁的煮熟切片,一般采冷食,生舌头可加葡萄酒温煮,或水煮后添各类配饰上桌。牛舌和小牛舌最为常见。藏餐的口味讲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盐巴和葱蒜,不放任何辛辣的调料,体现了饮食文化返朴归真的时代潮流。
该答案来自饭菜网官方网站
三、选择一曲民族乐器的独奏曲,并做简单的解说(作者、背景、内容、音乐特点等。)
古筝曲《香山射鼓》这首乐曲,由曲云教授创作于1980年。当年,她受邀参加陕西省筹办的大型巡回舞台晚会“仿唐乐舞”,为此结合自己跟随西安鼓乐艺人赴秦岭终南山朝山拜佛的经历,创作了这首“仿唐筝乐”。该作品曾荣获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及全国民族器乐“山城杯”大赛优秀作品奖。自问世至今已近三十年,仍倍受广大筝人喜爱,经久不衰。
乐曲运用了一千多年以前唐代的音乐曲调,并充分体现了秦地音乐特色,描绘了她参加朝山拜佛活动时所看到的景物和当时的心境。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是陕西当地种秋的时节。一到这个时候,当地人们就自发聚集到山顶的庙前,进行祈雨活动,祈求神灵保佑来年有个好收成。而除了烧香、祈祷,人们还举行传统的“射鼓”活动。“射”是斗、赛的意思,“射鼓”是流传了一千多年的民俗活动,即人们打擂台相互斗乐的活动。“香山射鼓”也是流传了一千多年的一种曲牌的名称,筝曲《香山射鼓》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分段介绍:
引子(1-4小节):
这部分是对秦岭终南山外部环境的一个描写。描绘的是苍翠的群山、高耸的庙宇、飘渺的云彩,以及庙里传出的钟声、磬声、鼓声在群山之间来回激荡的空明、渺远之境。因此引子部分的弹奏重点在于对这一意境的营造。
第一段(5-21小节,慢板):
这一段描述的就是人们在进行祈雨活动时的情景。这一乐段中,曲作者运用了西安鼓乐中的曲牌“柳青娘”的音乐素材。在演奏技法上,大量使用了揉、吟、滑、按,并使用燕乐音阶(原位4,微降7),表现人们祈雨时悲凉、压抑的心境。因为如若大旱,八百里秦川将颗粒无收,饿殍遍野,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在演奏这一段时,要能体会人们充满担忧的凄苦的心理,将感情饱含于心中而不完全释放。
此外,演奏这一段时要注意的是:乐曲13小节及17小节中,分别有一个6的滑音。不同于我们平时演奏的滑音,这里需要用左手大指来按弦。因为旋律的进行的需要,这两个音按下去暂时不能回头,要紧接着奏下一个音,所以必须用大指来按弦,以腾出其他手指奏另外的音。这是唐时甚至更早就有的筝乐技法,至今仍存在于秦地及潮州、日本的筝乐中。
再有,这一段出现的3的下滑音,是从4滑到3,而不是以5为起点。像这样的下滑音大量存在于陕西筝乐中。
第二段(21-33小节):
通过一个刮奏(21小节)的桥接,乐曲进入第二段。
通常,参加祈雨活动的人从山脚爬到山顶,需要花费几天的时间。因此,在庙会正式举行的前一周左右,人们就纷纷从四面八方向山顶攀登。山腰上建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庙宇,人们每爬一段,就找一个庙歇脚,并烧香拜佛。这样,满山弥漫着的雾霭的香烟,和环山的云彩连成一片,再加上满山的人们拜佛、祈祷所形成的轰鸣声,整个山体便笼罩在一种混宏、浩渺的意境中。
17小节的刮奏,表现的是曲作者所联想到的景象:一片茫茫的香烟、云烟以及祈祷的轰鸣声,都混融为一体,化作一股青云,直上云霄。接下来的四小节摇指及四小节弹奏,将这一股青云慢慢远送,越飘越远,直至烟消云散……
过渡句(34-44小节):
这里,作者运用了一个下行级进的句子将二、三段连接起来。
第三段(45-75小节):
进入第三段,也就进入了乐曲的主题段落——“香山射鼓”。这一段分层次描绘了庙会上的射鼓活动不同阶段的情况。进入这一段,之前所用的燕乐音阶变成了清乐音阶,即4为原位4,7还原。
45至67小节:庙会的初始阶段。这一段落的速度要保持平稳,无须做渐快处理。
67至75小节,庙会到了第三天,到了最鼎盛的程度。各种吹管乐器,如笙、管、笛子,打击乐器,如云锣、铙、钹、鼓等,竞相鸣奏。曲作者用散板来表现这一金石之声。
第四段(76-101小节):
这一乐段,作者运用西安鼓乐古谱中的一种锣鼓点来表现斗乐达到狂欢这样的场景。在此乐段的结束处,作者采用了唐代音乐的一种终止式:“珠联千拍碎,刀截一声终”。即在很多快速的促拍之后将乐句突然刹住,紧接着连接乐曲的结尾句。
结尾(102-106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