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anakan Meseum

日期: 栏目:博物馆 浏览:0 评论:0

Peranakan Meseum

现在的土生华人博物院坐落在以前的道南学校。19世纪的新加坡,英语学校都是由教会运行。第一家由土生华人建立的中国学校始建于1850年代,1899年新加坡华人女校(Singapore Chinese Girl's School)建立。道南学校是1906年由陈武烈创建(Tan Boo Liat),起初办在他祖父陈金声在北桥路的店屋。后来糖王黄仲涵在亚美尼亚路捐资置地,1912年学校大楼建成后,道南学校迁到这里。该校起初收的是来自福建的华人后代,1909年之后,开始面向所有说中国方言的族群招生。道南学校教授地理、科学、数学和传统孔学经典。1916年,它成为新加坡第一家用普通话(而不是方言)上课的学校。道南的意思是code of conduct spread to south,字面上理解就是:将中原的行为准则传到南方来。

下面说说Peranankan Museum。Peranakans(侨生)一词的直译是“...的子女”或“由...所生”,本身又可分为不同的族群。例如南印穆斯林商人与本地女子联姻所生的后代叫Jawi Peranakans,南印兴都教商人与本土居民所生的后代叫Chitty Melaka,而华人与本地女子结合所生的后代叫Baba(意为老板)。

Baba(峇峇)一词既泛指整个土生华人(Peranakan Chinese),也专指该社群中的男性。而他们的太太就叫Nonya(意为老板娘)。Baba和Nonya是当地人对土生华人家庭的尊称。因为在元明清几代,出海做贸易的都是男人,女人跟船出海被认为是非常不吉利的事。而当时是用帆带动船只,所以很受风向的影响。必须等到什么风扒者向的风刮起来之后才能往既定的目标行驶。这样的情况迫使很多华商滞留在东南亚地区。他们在当地娶妻生子,就形成了土生华人这一族群。

19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将新加坡、槟城和马六甲三个辖地合并成海峡殖民地,这三大社群共同构成更广泛的土生华人群体,叫“海峡华人”(Straits Chinese)或“海峡侨生华人”(Straits-born Chinese)

由于土生华人的父亲多是客商,相当有钱。他们居住的地方一般为店屋shophouse,前面是店铺,后面是住房。迎娶太太的时候,婚礼热闹非凡,馆里展了很多头饰,制作相当精美。

当地的女子嫁进来时需要放一整只猪脚,象征她是黄花闺女。据说这是广东的风俗。只有猪脚是表明,男人才是一家之主。此外,新娘还要进行“梳头”等仪式,为期12天。

槟榔(sireh)在土生华人的婚礼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提亲时,女方母亲以高明槟榔招待男方母亲,男方母亲也会以槟榔回敬。婚礼最后一天,新年还会手捧槟榔盒进入夫家。甚至圆房时,也把槟榔盒放在婚床上,代表“家母”。

据说Nonya非常贤惠,会做饭菜,所以娘惹菜独成一系,在东南亚颇负盛名。它以中国才要为基础,但更适合当地人(马来人、印度人、泰国人及印尼人的口味)。她们也很会做家务、带孩子。

当地女子一般是足不出户的,媒人如何知道哪家的女子好呢?据说,她们会站在人家的厨房外面听女孩子捣香料的声音,声音有力且均匀的女孩子身体健康,会做家务。

博物馆里有两大间展示了娘惹的手工珠饰,精美得令人瞠目。当时就觉得,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人玩的乐高啊。细细小小的珠子一个个串起来,不知道要串多久才能成品。我看到用珠串做成的饰品有鞋面、桌布、屏风、腰带等。楼下的纪念品店也有小小的手工珠绣,不仅珠子比馆内展示的大一倍,价格还很高,最终没有买。

馆里展示了很多像矿石一样的珠戚此告盒,就这样一针一线做起来的。这门手艺快要失传了。

在婚庆等特别场合,土生华人爱摆长桌宴Tok Panjang,Tok是福建方言桌子的意思,panjang是马来语“长”的意思。博物馆里展的是当地富商叶亚莱家族的长桌。从桌上的摆设可以看出,他的客人有印度人(桌上没有刀叉、汤匙,而有个洗手的碗)、中国人(桌上有汤匙)、欧洲人(桌上有刀叉)。瓷器边缘有叶家姓氏,底部有“德生公司”的款识。该公司是叶亚莱在吉隆坡开设的店铺的名称。

娘惹使用的器皿也特别高档、稀有,多数是从景德镇专门定制的。色彩鲜艳、外形浑圆,取“圆满”之意。一些财力雄厚的大户人家还会制作双面彩釉(in and out)。大的盖盅主要用于盛食水,圆筒茶壶用于婚礼敬茶,小小的盖罐用于盛滋补点心。

展馆介绍了几位著名的土生华人:马华公会受任会长陈祯禄(1883-1960)、PAP的骨干吴庆瑞博士、林金山先生,新加坡前总统黄金辉博士,巨富陈笃生、颜永成、陈金声等。

新加坡有哪些博物馆

有没有兴趣去新加坡博物馆欣赏一下,下面是关于新加坡的博物馆的一些信息,大家在去的时候也是可以了解一下的,下面我们还是一起去看看关于新加坡的博物馆的地址信息。

新加坡集邮博物馆

新加坡集邮馆展出的邮票和相关资料源自新加坡和其他国家或地区,邮票历史可追溯到 1830 年代。集邮馆以丰富多彩和轻松的互动展览,透过邮票这些展现了历史、文化、科学和科技的迷你艺术作品,为访客开启一道进一步了解新加坡和世界万千景象的窗口。

集邮馆还拥有新加坡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唯一一个还在使用的邮筒。

在永久展馆,还可以看到全球第一枚邮票,以及新加坡从 1830 年代至独立后时期一些最精美和最全面的邮票收藏。明星珍品包括全球唯一一套1854 年全套印度邮票,这套邮票当年在海峡殖民地通行。不是所有馆藏都仅供展示,新加坡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唯一一个邮筒,目前仍竖立在集邮馆这座历史悠久的殖民时期建筑门前,供人们使用。

非常精致小巧的博物馆,每个展厅都非常精美,也分常规展和临时展,适合慢慢安静浏览的地儿,我们是第一组游客,所以整个游览的氛围是非常自在的。可以停留在自己喜欢的角落细细品味。

博物馆一共有两层,也是氛围永久展和临时展,临时展在官网上会有活动预告,大家在参观之前可以先参考一下,为参观做个热身。

官网地址:

接下来就是买买买时间,进门入口处就是小小store,内容太丰富,我们也选了好久,各种类型的邮票挑啊挑淘啊淘。幸好邮票比较好拿也小,一大早就满载而归。

去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的路上路过娘惹博物馆,门口的景致尽竟然自带剧场特效场景,建筑植物雕塑相映成趣,可见设计者的用心之处。如果时间充裕,肯定会走进去一览乾坤,肯定内容也是会像大门的景致一样让人印象深刻的。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门票15新币。

建议参观时间:3-4小时。

接着就是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首先建筑就是一件艺术品,走到里面去体会,走进博物馆大门,并没有觉得国博有多大,但是,慢慢的跟着地图的浏览路线走,才发现其中隐秘在建筑其中的味道。最喜欢中庭摆动的吊饰,还有镶嵌在建筑之中巨大的玻璃体,建筑体验一级棒。so我这里果断的强调了,来到一个城市走进一个展馆,千万不要忽略了建筑之美哟。宁静之美,就在那一砖一瓦的缝隙之间。

还有一些展馆设计得非常奇妙的地方。展馆的氛围非常隐秘,门外是晴空万里,门里是围绕着历史、围绕着科技、围绕着文化让你去融入,让你去了解。

一楼公共厅的摄影展,喜欢的一张照片。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由新加坡前市政厅和前最高法院大楼改建而成,是世界上最大的东南亚现代艺术展示场馆。美术馆自制的宣传册,设计得棒呆,全都一样一份收入囊中。当然,上面也有很多参展内容概要,中英文都有的。宣传册也是漂亮的作品,根本就舍不得拿来做拼贴,带回家做收藏,当然,也可以做一些有意思的裱画。因为印刷质量也非常赞。

门票价格:成人20新币

参观建议时间:4小时细细品味,2-3小时走马观花。

在美术馆,我对每个展区的引导员印象都非常深刻,态度温和,然后会给你一些观展顺序上的贴心建议,因为随心的一句招呼,我说我也是艺术院校毕业的,有一位阿姨好认真的给我解读了很多作品,更深入的了解了从中国来到新加坡创作艺术的艺术家们一些有意思的故事。非常感谢,收获很多。

本土华人遗产私人住宅博物馆

在这里,有很多体验亮点:

博物馆获选新加坡博物馆圆桌会议最佳体验奖

馆主亲自中文解说,带您深度了解风格独具的娘惹历史和文化

品尝由馆主母亲精心准备的正宗地道的茶点

【The Intan娘惹私人博物馆】

The Intan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私人住宅博物馆,创始人兼所有者Alvin Yapp渴望通过分享其收藏的珍贵文物宝库,同时传授积累了超过二十年的收藏研究经验来提高社会对本土华人历史文化的认识。馆内珍藏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珍贵古董、传统服装、稀有家具以及原始餐具。

小小私人博物馆,正好符合了咱们的那句谚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藏品十分的丰富,几乎囊括了新加坡土生华人在当地衣食住行等华人文化相关的藏品。一遍浏览一遍和博物馆的主人交谈,这种深入了解当地土生华人文化的体验方式,自然又深刻。

the intan是一家私人的土生华人文化博物馆,袖珍而美好,需要提前预约。老板挺健谈,可以很深入的了解新加坡土生华人文化与传承和当地的娘惹文化。

博物馆要提前预约哦。体验时间大概是1个半小时。

预约邮箱:Alvin@the-intan.com/Eileen@the-intan.com/+6564401148

主人家还会提供饮料、娘惹糕点的品尝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