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关战国青铜曾侯乙编钟的资料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的一座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时,整套编钟耸立如故。 钟在我国商朝时就已出现,最初只有3到5枚,到周朝增到9至 13枚,战国时发展成 61 枚。人们按钟的大小、音律、音高把钟编成组,制成编钟,演奏悠扬悦耳的乐曲。曾侯乙编钟共 65 枚,其中1 枚是战国时楚惠王赠送的镈。编钟分八组,共分三层悬挂在铜、木做成的钟架上。包括钮钟十九件,甬钟四十五件及一件镈钟,共六十五件,总重量达2.5吨。钟架全长10.79米,高2.73米,由六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着。六十五枚编钟的总重量达3500千克,它的重量、体积在编钟中是罕见的。钟上大多刻有铭文,上层十九枚钟的铭文较少,只标示着音名,中下层四十五枚钟上不权标着音名,还有较长的乐律铭文,详细地记载着该钟的律名、阶名和变化音名等。这些铭文,便于人们敲击演奏。 曾侯乙编钟音域宽广,有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钟的音色优美,音质纯正,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相同。考古工作者与文艺工作者合作探索,用此钟演奏出各种中外名曲,无不惊叹。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光辉成就,为今天古音律和编钟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最大的编钟 一九七八年发掘的举世闻名的我国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我国古代最庞大的乐器,它共六十四件,(计钮钟十九件,角钟四十五件),分三层悬挂在满饰彩绘花纹的铜木结构的钟架上,每层的立柱是一个青铜佩剑武士。它们的形体和重量是上层最小,中层次之,下层最大。最小的一件重二点四公斤,高二十点二厘米;最大的一件重二百零三点六公斤,高一百五十三点四厘米。它们的总重量在二千五百公斤以上。钟架通长十一点八三米;高达二点七三米。气魄宏大,场面相当壮观。这座墓的下葬年代为公元前四三三年,距今二千四百一十余年。它的出土引起国内外的重视,被认为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
二、曾侯乙编钟最下层有一镈钟,原不属于此套编钟之列,可是在博物馆展出时为何要放在一起呢?它有实际作用吗
镈钟
古代击乐器。青铜制。又称“特钟”。用木槌击奏。镈钟,对编钟言,后者为编悬,前者为特悬。编悬十六钟共簨,特悬者镊钟一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乐器中已有,周代以来用于雅乐。
不是一套所以没放一起。
三、图甲展示的曾候乙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青铜编钟依大小次序编组悬挂,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编
战国时铸造的编钟,这套编钟的制作材料一样,厚薄和质量不同.不同的钟在敲击后振动的快慢不同,即频率不同,所以能够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演奏者按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编钟越大,音调就越低,分别敲击钟的A、B、C三个部位,A、C在同一位置,则编钟可发出 2个固有频率的音调.
故答案为:低;2.
四、中国最 有名 青铜编钟
1978年湖北随县城郊的擂鼓墩出土战国初期的曾候乙墓编钟,共六十五枚。被称为我国古代编钟之王,每个钟体上都刻有错金篆体铭文,正面刻“曾候乙乍时”(曾候乙作)。
五、中国十大国宝级文物
四羊方尊(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司母戊大方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
《清明上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存世精品。
越王勾践剑(湖北省博物馆)
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
曾侯乙编钟(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它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河北省博物馆)
1968年,西汉刘胜和窦绾夫妇墓中发掘出两套完整的古代帝王贵族的葬服“金缕玉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考察,这两套“金缕玉衣”是我国考古出土中,时代最早的,也是保存最完整的。
马踏飞燕 (甘肃省博物馆)
这件铜奔马(也称马踏飞燕),是东汉青铜艺术的杰出代表,现已作为中国旅游的标志,成为中华民族向外展示自己文化传统的代表。
大禹治水”玉山(北京故宫博物院)
“大禹治水”玉山,是中国玉器宝库中用料最宏,运路最长,花时最久,费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气魄最大的玉雕工艺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
唐朝兽首玛瑙杯(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兽首玛瑙杯是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陕西历史博物馆)
盛唐著名银器。通高18.5厘米,这件仿皮囊形银壶,器腹两面均锤出一马衔杯纹,马颈系飘带,昂首扬尾,似作舞状。纹饰鎏金。形制优美,图案别致,制作精工。圈足内有墨书一行:“十三两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