掸族首领博物馆掸族首领博物馆 - 历史背景

日期: 栏目:博物馆 浏览:0 评论:0

掸族首领博物馆——相关图片

掸族一般是指掸邦的台语民族,自称“傣”。“掸”是他称,可能是暹罗一词的讹传。掸族可以分为四个分支:大傣、傣仂、傣痕和傣那。掸族自称泰,有近250万人,人口仅次于缅族和克伦族,是缅甸的第三大民族。掸族中的62%居住在掸邦,他们是掸邦的主体民族。缅北的杰沙、八英、密、曼德勒和东吁、彬文那等城市附近以及亲敦县境内居住的掸邦人也较多,其余的掸族分布在克耶邦、克钦邦和亲敦江上游等地,缅甸中部一带地区和克伦邦首府巴安附近也有些掸族村寨。

掸族居民由于掸族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其数目字和许多生活用语与云南方言及闽粤方言接近。掸族有自己的文字,掸文是从梵文和缅文的字母转化来的一种简单拼音文字,但多用于佛教经典,很少用于文化教育方面。掸语通用于整个掸邦和缅北地区,与我国的傣族语言相通。掸族多信奉小乘佛教,95%是佛教徒。掸邦境内佛寺庙宇遍及各村寨。寺庙、佛塔的建筑形式和佛教节日及佛事活动都和缅族及中国傣族相似。

掸族是傣族(Tai)之一。大部分居住在缅甸东部,少部分居住在北部。为缅甸第二大少数民族,占全国人口的将近1/10,20世纪晚期约达300万人。其语言为掸语,属傣语语系,掸族因而在语言上与泰国的泰族和老挝的佬族为同系。尽管如此,除居住在较偏僻的缅甸东端的掸族人之外,大部分掸族人在文化上与缅甸人较接近。

掸族人为小乘佛教徒。他们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学。大部分掸族人居住的地区——掸部高原——为连绵掸族佛塔的低山和一座座凹凸不平、森林覆盖的丘陵。掸族人的许多地区虽由高地组成,但他们却主要居住在山谷中和高地之间纵伸的平原上。周围山区为原住民部落所占领,他们在经济上与掸族息息相关。在可灌溉的地方,掸族经济几乎全部以种植水稻为主。在别的地方,则采取刀耕火种的耕作法,其结果造成森林的大量毁灭。掸族人世代与居住在西部的伊洛瓦底江流域缅甸人和北部的云南省中国人进行大量贸易。

传统上掸族社会分为农业平民阶级和世袭土司贵族,由土司们担任地方头领和掸邦首领。民族历史中,掸族人的民族意识非常强烈。13∼16世纪掸族人统治了缅甸的大部分地区。在他们的权力衰落後,形成了30多个掸族土司邦,其中大部分向缅甸国王纳贡。在英国占领下,这些土司邦由臣服于英王的世袭首领统治。1922年大部分土司邦加入掸联合邦,该联合邦拥有很大的地方自治权。但1974年宪法颁布后,掸邦与缅甸其他邦一样,失去了许多自治权力。从此掸族常与缅甸政府就地方自治问题发生争执。

尽管20世纪晚期掸族人的主要兴趣显然是在被叫做金三角的缅泰边境地区非法重植和输出鸦片,但60年代仍成立了几个分裂主义武装集团。

扩展资料

这里曾是掸族最后一位首领的宫殿,用象征皇权的柚木和砖建造而成。博物馆大厅里摆放着掸族首领夫妇的画像和宝座,这位首领统治茵莱湖区直至上世纪初。